1.明确目标:
- 当家长或教育者已经明确地定义了期望孩子达成的具体行为时,奖励可以起到正面的推动作用。
- 比如,在孩子完成家庭作业、阅读一定数量的书籍或是帮助做家务后给予适当的鼓励。
2.长期性与一致性:
- 长期使用奖励而非短期一次性奖励会更有效。这意味着在一段时间内,持续提供奖励可以培养孩子对良好行为的内在动机。
- 例如,制定一个每月完成一定阅读量的孩子可以获得小礼物的计划,而不是每次只在一次短暂的行为后给予奖励。
3.个性化:
- 每个孩子的兴趣和偏好不同。有效的奖励应该是根据个体差异定制的。
- 考虑到孩子的个人喜好来设定奖励(例如,书籍、玩具、额外的游戏时间等),可以最大化激励效果。
4.平衡与限制:
- 避免过度依赖物质奖励。逐渐减少对物质奖励的依赖,并将注意力转向内在动机和成就感。
- 确保孩子知道好行为是因为它们值得称赞,而不是只为了得到外在奖励。
5.正向反馈结合适度奖励:
- 结合正面反馈与适当奖励可以更有效。正面反馈强调了孩子的努力和进步,而适度的奖励则强化了这些积极行为。
- 使用“三明治法则”(即每提出一个问题或修正时,先给予一个赞美、接着给出建设性反馈、最后再提供鼓励)来结合正向反馈与适度奖励。
6.教育目的:
- 奖励应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目标一致。避免仅仅为了奖励而奖励。
- 确保奖励的目的是鼓励长期的学习和发展,而非短期行为的改善。
总之,在使用奖励促进孩子积极行为时,关键是确保奖励与具体的行为相关、合理且适度,并将其作为教育过程的一部分。同时,家长和教育者应当关注培养孩子的内在动机和自我效能感,以建立更加稳定和健康的价值观
星际在线 · 教育批判(jiaoyupipan.com) 2024© 版权所有